广州 切换城市 [登录] [注册]
  • 海洋馆

    易龙平台

    用户中心

    游客

    登录

    自然界

    各种海洋生物详情..

    查看

    观赏界

    观赏动物、水族、宠物详情..

    查看

    生物分类

    各种分类详情..

    查看

    潜点介绍

    全球潜点盘点..

    查看

    潜店、水族店

    各种潜店、水族店详情..

    查看店铺
    查看商品
    当前位置: 海洋馆 > 脊索动物门 > 脊椎动物亚门 > 爬行纲 > 有鳞目 > 海蛇科 > 扁尾海蛇属 > 物种内容

    中文学名:  灰蓝扁尾海蛇 | Laticauda colubrina

      

      
    科属分类:  扁尾海蛇属
    其它名称:  灰海蛇,火烧蛇
    区域分布:  印度洋至太平洋海域
      

      
    主要特征:  体长为75至360厘米,体重为600至1800克。头大,头颈部区分不明显,身体呈圆柱形。背部为蓝灰色,腹面为灰黄色,全体具有蓝黑色环纹,头部蓝黑色,自吻部延上唇直到颞部为灰黄色。鼻间鳞1对,眶前鳞1片,眶后鳞2片,颞鳞1至3片,上唇鳞7片或8片,颔片2对,背鳞平滑无棱,覆瓦状排列,腹鳞宽大,肛鳞二分,尾下鳞雄性44对,雌性33至35对。
      

      
    简述:  灰蓝扁尾海蛇(学名:Laticauda colubrina)为眼镜蛇科扁尾海蛇属动物。善游泳,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洋中,但也会在陆地上生活,以便进行交配、产卵、消化食物和蜕皮。活动时间集中在夜间或黄昏,会周期性地从阴影处到阳光处交替进行温度调节。有爬树能力和趋光习性,并通过嗅觉定位和识别猎物,以小型鱼类为食,雄性主要捕食海鳝,而雌性则捕食海鳗为主。分布范围广泛,沿着印度东部和安达曼群岛海岸,向东穿过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,向北延伸到越南和中国南部,中国台湾和日本的琉球群岛。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20
      

      

    如果你有该物种的图片与会员共享,欢迎供图。请登录后点击本页面右侧‘我要报料’。

      

    灰蓝扁尾海蛇简介

    编辑
    灰蓝扁尾海蛇图册
           灰蓝扁尾海蛇

    灰蓝扁尾海蛇体长为75至360厘米,平均125厘米,体重为600至1800克 。雌性比雄性体形更大,体重更重  。头大,头颈部区分不明显,身体呈圆柱形。背部为蓝灰色,腹面为灰黄色,全体具有蓝黑色环纹,头部蓝黑色,自吻部延上唇直到颞部为灰黄色。鼻孔侧位,具鼻间鳞1对;前额鳞间嵌有1枚呈五边形的小鳞;眶前鳞1片,眶后鳞2片;颞鳞1至3片;上唇鳞7片或8片,2—2—3或2—2—4式;颔片2对,较窄小,后颔片较前颔片为大;前颔片和第一对下唇鳞间有1枚小鳞片;自第二枚下唇鳞起,口缘有连续的小鳞片。背鳞平滑无棱,覆瓦状排列,中段背鳞23至25行;腹鳞宽大,其宽度为相邻背鳞宽的3倍以上;肛鳞二分;尾下鳞雄性44对,雌性33至35对 。

    栖息环境


    灰蓝扁尾海蛇生活在温暖的热带气候影响下的海域和沿海水域,也包括珊瑚岛、珊瑚礁、红树林等。常出现在小岛岸边的小裂缝或岩石下以及0至10米深度的浅水域  。

    生活习性


    灰蓝扁尾海蛇善游泳,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洋中,但也会花费25至50%的时间在陆地上生活,以便进行交配、产卵、消化食物和蜕皮。在水中,会用桨状尾巴来回移动以推动前行;在坚硬表面上则采取一种典型的蛇形运动;当遇到松散的基质,如干沙时,会像沙漠蛇类一样进行“侧绕”运动。该物种主要在夜间或黄昏活动,会周期性地从阴影处到阳光处交替进行温度调节。有爬树能力和趋光习性,并通过嗅觉定位和识别猎物,以小型鱼类为食,雄性主要捕食海鳝,而雌性则捕食海鳗为主。

    分布范围


    分布分布
    灰蓝扁尾海蛇分布范围广泛,沿着印度东部和安达曼群岛海岸,向东穿过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,向北延伸到越南和中国南部,中国台湾和日本的琉球群岛。其分布的主要国家有美国萨摩亚、柬埔寨、中国、斐济、印度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、印度尼西亚、日本、马来西亚、密克罗尼西亚、缅甸、帕劳、巴布亚新几内亚、菲律宾、萨摩亚、新加坡、所罗门群岛、斯里兰卡、泰国、汤加、瓦努阿图、越南 [5]  。在中国,主要分布在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岛沿海和台湾  。

    繁殖方式


    蓝灰扁尾海蛇属卵生蛇类,雌蛇每年均于海岸岩石间产卵,每次约能产下4至20枚蛇卵。繁殖周期因地理位置而异,如菲律宾等地的种群全年可繁殖,而斐济和沙巴等地的种群,繁殖有季节性特征,主要集中在9月至12月的三个月期间发生。雌性幼蛇1.5至2.5年达到性成熟,而雄性幼蛇只需1.5年达到性成熟 。

    亚种分化


    单一物种,并无亚种分化。

    种群现状


    该物种分布广泛,数量趋势稳定。尽管存在栖息地破坏,沿海地区工业污染以及过度捕捞等威胁,但这些威胁并未导致种群数量显著下降,因此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无危。

    保护级别


  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2010年《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ver 3.1——无危(LC)
   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08月01日发布实施的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、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
    返回顶部